在中國畜牧業發展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人自稱是一位普通農業從業者: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畜禽規模化養殖伊始創造了四個“第一”;在二十一世紀初組建了中國畜產品綠色產業聯盟,創新的技術和模式至今仍在使用;在2011年成立了首家有機生活俱樂部,致力于推進有機農業發展……
他就是懷揣畜牧情懷,62年如一日活躍在畜牧業戰線的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原副所長、中國科學家協會副理事長黃春元。
黃春元
黃春元的畜牧情懷起始于1956 年。那一年,黃春元考上了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畜牧專業,在第二年下放到江蘇省漣水縣農村勞動鍛煉。黃春元回憶道:“當時我發現農村一些地方用柴火熏土,當肥料。但此舉費柴火,并且產生的肥料少,我聯想到當地有許多磚窯廠,如能把煙引出來熏土造肥,那多好啊。后來在全縣推廣采用磚窯廠煙熏土造肥,并獲得成功。”創新就是生產力,從此,黃春元就把創新意識融入到生命之中。
黃春元介紹,我國畜牧業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時代印記: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起步階段,其特點是解決人們肉食缺乏、蛋白質不足,發展規模化養殖肉雞帶動畜牧業發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階段,其特點是注入科學元素、提高科技水平,促進畜牧業提升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第三階段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綠色發展階段,其特點是重視和確保畜產品的質量安全。
1981年,正值全國規模化養殖剛剛開始,時任北京市昌平縣畜牧水產局局長的黃春元發揮開拓進取的精神,大力發展畜禽規模化養殖,創造了四個全國第一:“舉辦了第一期現代化養雞培訓班,為全國培訓了兩千多名養雞骨干;與農民日報合作共同舉辦了國家第一個養雞函授部,為全國培養了 5 萬多名函授學員;組建了全國第一個學會、協會,組建了中國畜禽信息中心,為專家、企業家進入巿場塔建了一個平臺;支持和培育了全國第一個養雞萬元戶”。
從北京市畜牧局到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黃春元繼續他的畜牧事業,直至1997年退休。當大家以為退休是黃春元畜牧事業的終點時,他卻再次煥發青春,持續為畜牧業的綠色發展站腳助威。
2002 年,任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的黃春元牽頭組建了中國畜產品綠色產業聯盟,研究了一套生產綠色畜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尤其是“利用中草藥代替抗生素”的技術依然在雙匯等大型養殖場使用。
“退休之后,我在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國家發展很快,但用占世界7%的土地,卻使用35%世界生產的化肥,50%以上世界生產的農藥,我國一直處于化學農業的包圍之中。”黃春元說,為了突破化學農業的包圍,2011年11月,由30家企業聯合發起,一百名專家助陣的,以探討有機文化、宣傳有機理念、開拓有機產業、推廣有機產品、倡導有機生活為宗旨的“春元有機生活俱樂部”,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的支持下宣告成立。
“八年來,俱樂部講了兩個故事,巴山土豬的故事、鱷魚的故事;推了一個模式,有機食品與養生結合的模式;邁了一大步,成立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有機生態產業聯盟。聯盟在二十余個省、市成立了分會,成員企業達幾千家之多,正在有力推動著我國有機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食品安全開辟了一條寬闊大通道。”黃春元說。
黃春元為自己62年的畜牧事業生涯概括出四句話:開拓精神是我事業發展的動力、創新意識是我永不止步的源泉、整合能力是我事業成功的關鍵、助人為樂是我回報社會的機會。